隨著各大短視頻平臺鼠鼠系列視頻“走紅”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并不是所有老鼠都“人人喊打”。鼠類能幫助人類科學邁上新臺階,諸如金絲熊、荷蘭豬這些品種的鼠類甚至能夠成為人類的“座上賓”,搖身一變成為愛不釋手的寵物,等待“鏟屎官”們的投喂。 而在一貫的印象中,一些鼠類由于其破壞力強、偷吃糧食等特征,經常會遭到人類的側目和驅趕。然而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,老鼠躲避、逃竄的動作非常迅速,堪稱“逃跑專家”。遇到天敵時,它們還會采取一動不動的“裝死策略”,也就是以僵直防御行為來“保命”,可謂是“演技”高超。大多數(shù)時候,人類無法直接抓住這位“逃跑專家”,而是需要借助一些捕鼠工具。那么,為何老鼠的反應如此迅速呢?他們如此靈活敏捷地逃跑行為背后,究竟有何奧秘?

老鼠見了貓快速地逃跑
(圖片來源:AmazinglyTimedPhotos.com)
Part.1 小鼠——天生的“逃跑專家”
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小鼠遇到危險反應極其迅速。不管是貓抓小鼠,還是人類追打小鼠,我們往往只能看見它一溜煙的跑了,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顏色的。而且它們逃跑時非常敏捷,可以瞬時改變方向、攀爬跳躍、上躥下跳,這使得比小鼠比一些大型動物在運動靈活性上具有了天然的優(yōu)勢。
更為重要的是,小鼠特別機敏,在它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結構,這使得小鼠能夠在逃跑前,提前預測的危險的存在。小鼠之所以被稱為“逃跑天才”,正是因為它們能夠很快檢測到危險的來臨,并且能夠通過一條快速通路,啟動逃跑、僵直等防御行為。有研究稱,小鼠只需要用0.05秒就能檢測到危險信息,而且這些信息可以快速的傳遞到大腦中并做出行為。
一只狐貍出其不意地向一只土撥鼠發(fā)動攻擊
(圖片來源:鮑永清,2019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獲獎作品)
Part.2 “警報專線”——檢測捕食者,發(fā)射危險信號
小鼠的視網(wǎng)膜中有一條專門的“警報專線”,可以讓小鼠很快的檢測到危險信息。這個“警報專線”就是視網(wǎng)膜中的阿爾法神經節(jié)細胞。它能檢測到逐步逼近的捕食者,并向大腦發(fā)射電信號——危險來了!那么,研究員們是如何找到這類特殊神經元的呢?科學發(fā)現(xiàn)的第一步就是猜測。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視網(wǎng)膜內不同神經節(jié)細胞分析比較后發(fā)現(xiàn),阿爾法神經節(jié)細胞具有其他細胞無可比擬的信號轉導能力。它能夠將視覺信號第一時間發(fā)送到大腦內。正是因為如此,這個細胞自然成為這條警報專線的首選。

視網(wǎng)膜中不同種類的神經節(jié)細胞
(圖片來源:Volgi et al., 2009)
雖然研究員們早已猜到了這類細胞,但是這類細胞零散地分布在視網(wǎng)膜中,每次研究員們只能隨機抓取一個細胞,能不能碰見下一個,完全靠運氣。得益于深入的基因研究,研究員們找到了在阿爾法細胞中特異表達的一個基因。此后,研究員們培育了轉基因小鼠,通過這種方法,他們可以將該細胞點亮,讓它在眾多的細胞中脫穎而出。而且可以通過特殊的方法來控制這群細胞,進而證明這類細胞的功能是什么。

記錄熒光標記的阿爾法視網(wǎng)膜神經節(jié)細胞
(圖片來源:Fei Wang et al. 2021, Current Biology)
那么,研究者是如何證明阿爾法細胞就是向腦中報告危險信息的細胞的呢?首先,他們控制這些細胞讓其沉默,同時令小鼠眼睛中的其他細胞保持正常的工作,此時的小鼠在看到逼近的捕食者時竟然不害怕了,甚至仍然會閑庭漫步的游蕩。在這之后,研究者激活這類細胞,使得這群細胞向腦中發(fā)出假的警報信號。這時,雖然并沒有逼近的捕食者,但小鼠竟然開始逃跑,并且似乎感到非常恐懼。
通過控制小鼠視網(wǎng)膜中的阿爾法細胞來控制小鼠的恐懼行為
(圖片來源:Fei Wang et al. 2021, Current Biology)
既然已經證實了阿爾法細胞證實向腦中報告危險信息的細胞,那么問題來了,阿爾法細胞又是如何看到危險刺激的呢?
Part.3 “警報專線”察覺危險的“幕后功臣”——特殊的結構優(yōu)勢
其實不管是迎面撲來的貓,還是從天上飛下來的貓頭鷹,小鼠看到的只是一個向它逼近的黑影。研究員們發(fā)現(xiàn),只需要給小鼠看這么一個由小變大的黑色的圓,小鼠就會觸發(fā)逃跑和僵直反應。而阿爾法細胞正好可以看到這種逼近的黑影的刺激。當記錄阿爾法細胞,并提供逼近黑影的刺激供其觀看時,研究員們發(fā)現(xiàn),阿爾法細胞會對逼近黑影產生反應,而且反應強度可以對逼近視覺刺激的大小進行調整,也就是說,小鼠能夠通過阿爾法細胞對捕食者的距離進行判斷。阿爾法細胞的樹突(接收信號的結構)就像一個個面向太空的雷達,長長的天線組成一個寬大的網(wǎng)。整個視網(wǎng)膜中有上千個這種細胞,它們互相重疊,不漏過視野里的每個點。這類細胞還有一根粗大的軸突(傳出信號的結構),軸突能夠像電纜一樣傳輸信號。這個“電纜”的特殊之處是有絕緣外套包裹,相較于其他細胞,它能夠更快地將信號傳導至腦中。

小鼠視網(wǎng)膜中的阿爾法細胞
(圖片來源:中科院神經所張翼鳳實驗室)
當阿爾法細胞看到逼近黑影的刺激后,它會向大腦輸出電信號。這個電信號可以不經過小鼠的大腦皮層,直接進入負責防御行為的腦區(qū)。這是一條由視網(wǎng)膜到皮層下通路的高速路,直接將危險轉化為行動。這條高速路從視網(wǎng)膜開始,將危險信號傳輸?shù)侥X中一個叫“上丘”的地方,然后“兵分兩路”,一路到指揮運動的腦區(qū),啟動防御行為;另外一路則抵達負責恐懼的腦區(qū)---杏仁核(長得像杏仁),從而使小鼠產生恐懼情緒。如此一來,危險信息就不用先通過大腦皮層(產生思維意識的地方)處理,再經由運動相關的腦區(qū)來輸出行為,信息傳遞通路也大大縮短了。此時,動物不經過思考就能做出行動,有了“下意識”一樣的反應。這樣一條報警專線加上快速反應系統(tǒng),幫助動物們能夠快速躲避捕食者的偷襲。

小鼠腦中負責逼近黑影刺激的視覺通路
(圖片來源:Julieta E. Lischinsky和Dayu Lin,2019,Trends in Neurosciences)
Part.4 優(yōu)于傳統(tǒng)視覺感知的“警報專線”
大腦的視覺系統(tǒng)為我們看到清晰的世界提供了環(huán)路基礎。但是,鮮有人知的是,視覺系統(tǒng)還具有其他更加保守的功能,例如幫助我們感受晝夜節(jié)律、調控我們的情緒,以及起始一些本能行為等。小鼠視網(wǎng)膜中的這條“警報專線”就是視覺系統(tǒng)觸發(fā)本能防御行為的例子。這項研究使得我們對視覺系統(tǒng)的功能有了更多的認識。看到這里,可能有人會問,視覺系統(tǒng)提供警報功能所使用的信息編碼策略和傳統(tǒng)視覺感知中的編碼策略有所區(qū)別嗎?一般來說,組合編碼是傳統(tǒng)視覺感知的編碼方式,可以為我們的大腦提供清晰而完整的圖像。不過這種方式存在反應時間慢、處理信息冗余等缺點。而視覺系統(tǒng)中是否具有另外一種快速編碼的方式,至今未知。這條“警報專線”可能就是運用了一種快速的編碼方式,可以將特定關鍵信息快速轉遞給大腦并觸發(fā)行為。

視覺通路的成像和其他功能
(圖片來源:Silvia E. Braslavsky,2020)
結語
生物界的這種快速反應機制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啟示。對于危險的特定刺激,我們不僅需要廣泛的信息輸入,更需要一條特殊專線進行快速決斷。這就好比軍隊首領不能通過每天的新聞獲取敵情,軍隊必須在最前線設置特殊偵察系統(tǒng)。
這主要是由于海量的信息可能會將我們淹沒在各種冗余信息中,從而忽略了重要的內容,保留報警電話才能專門檢測危險刺激,在不混淆其它無用信息的前提下,將有關信息直接傳輸給相關部門。通過小鼠腦中的這條“警報專線”的研究,我們也可以嘗試解答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。比如,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無人駕駛汽車到底需不需要激光雷達?是不是在車上多裝幾個攝像頭就可以了呢?

無人駕駛汽車的自動檢測功能
(圖片來源:Bernard Marr)
通過研究我們可以得到答案——在未來的汽車上,不僅需要采集各種信息的攝像頭,還必須保留一個專門用于報告危險信息的激光雷達通道,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駕駛人員和汽車的安全。
作者: 王飛